《綜援-nization--13個綜援人士的口述故事》


十三個故事中,有紀錄片《歌舞昇平》的阿旺,也有《一百萬人的故事》的俊仔。

二OO八年十二月,在申訴專員公佈調查報告的翌日看《綜援-nization──13個綜援人士的口述故事》(第二版),不是故意,卻也應景。

本書由關注綜援檢討聯盟及樂施會編著,以一群非專業的採訪者去收集十三個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(綜援)人士的故事。從由下至上的論述,去對抗主流傳媒鋪天蓋地加諸綜援人士的刻板印象,肯定他們被主流社會忽視的價值,即使物質匱乏,亦無損他們的尊嚴。
附錄的綜援大事年表、社署綜援統計資料、民意調查、有關報章社評論析綜援研究,均有助讀者了解社會對綜援人士的普遍看法。「綜援正字」以字典條目方式收錄不能見於詞典的字,「呢D錢/箇D錢」、「衰仔紙」、「服務令」等,都代表綜援人士面對的困境。

綜援-nization,一如全球化globalization,社教化socialization,是一個進程,顯示因為香港社會經濟結構轉型,福利政策未能配合,致使市民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金渡過困境。僅夠餬口之餘,更要承受來自周遭的歧視與誤解。

自從九七金融風暴後,一九九八年時任社會福利署署長梁建邦開始鼓吹「綜援養懶人」的論調,傳媒也全力配合,誇大歪曲綜援人士的境況,一竹竿打一船人。因為時局艱難,生活緊張,不知就裡的群眾未曾深究就全然相信,墮入當政者的圈套。民眾不曾同舟共濟,已互相仇恨,好使當政者能神不知鬼不覺置身事外,逃避責任。

到底綜援人士是否如傳聞所述,四個人有萬多元,生活優悠?有手有腳的都不願打工?從十三個有血有肉的故事,就發現傳聞與真相根本處於兩極:即使Sandy身體健全,因為早年任按摩員捱得長期勞損,已不能再經受非人工作環境的磨難;泰國華僑阿旺離婚後,因為廣東話與英文不靈光,求職處處碰壁,只好以綜援養活一家六口;許伯勤勤懇懇辛勞一生,因早年香港勞工保障不足,晚年仰賴綜援生活……

他們在無知與偏見中生活,縱然難過,仍然自強不息,活出生命,貢獻社會。所謂貢獻,自然有一般人即時聯想到的受薪工作。不過工作以外,無形的貢獻比如悉心照顧家人、關懷弱勢社群、支援同路人……縱使不能用金錢量化,以生命感動生命,比建立於金錢的聯繫更有裨益。

然而人脫不了自私,總是從自己的角度懷疑別人的動機,不會設身處地探究他們的真實境況,遑論甚麼同理心。

面對似是而非的說法,更應細察思量,即使最終無法得出自己的見解,也不應將謬誤散播開去,綜援亦然。

唯一不滿,是書內對社署保障科前線員工描寫相當負面。申請人的親身經歷毋庸置疑,與其大家互相仇視,不如好好了解他們處於怎樣的工作環境。有機會的請到各大社會保障辦事處走走,會得到出乎意料的見聞。

今年二月廿一日時事節目《新聞透視》訪問關注綜援檢討聯盟組織幹事歐陽達初(1:25-3:00),分享編撰本書緣由;本書義務攝影師戴毅龍,談拍攝受訪者的表達手法與個人感受(3:01-3:57);其中一個個案主角巨哥,亦會講述他領綜援的經過(4:47-7:00,接下段0:00-0:45)。

延伸閱讀
關注綜援檢討聯盟《窮到極》

About arnoldii

喜愛閱讀的都市閒人,借閱乃讀畢全書的最大動力。
本篇發表於 閱讀小事 並標籤為 , , , , , , , , 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

發表留言